《双城记》新剧重启:BBC与MGM+重塑狄更斯时代的爱恨史诗
——基特·哈灵顿与弗朗索瓦·西维尔演绎“最好与最坏的时代”
亚马孙网讯 2025年秋,BBC与MGM+宣布联合打造查尔斯·狄更斯经典名著《双城记》的四集限定剧,由《权力的游戏》主演基特·哈灵顿、法国新星弗朗索瓦·西维尔与英国演员米伦·麦克领衔,华裔导演许泰丰(《轻轻摇晃》)执导,丹尼尔·韦斯特(《上层男孩》)担任编剧。该剧将于10月开机,以现代视角重构1782年英法战争背景下的三角恋与救赎传奇,试图在流媒体时代重新唤醒狄更斯对人性、暴力与宽恕的永恒叩问。
一、叙事革新:三角恋主线与历史暗线的交织
新剧版本突出原著中Lucie Manette(米伦·麦克饰)与Charles Darnay(弗朗索瓦·西维尔饰)、Sydney Carton(基特·哈灵顿饰)的情感纠葛,将“两个男人为得到她的爱而斗争”作为核心脉络。这一设计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挖掘了狄更斯原著中隐含的心理张力——Carton对Lucie的无望之爱与原罪救赎,Darnay的贵族身份与道德理想主义,恰好构成人性光明与阴影的镜像。编剧丹尼尔·韦斯特坦言:“我们试图通过情感冲突放大狄更斯的现代性:当一个人被迫在爱情与道德、复仇与宽恕间选择时,人性如何被时代撕裂又缝合。”
历史背景的处理同样注重当代共鸣。剧集以1782年英法战争为起点,聚焦战争阴影下的个人命运。Lucie因父亲“死而复生”的消息卷入政治漩涡,Darnay因跨国身份被控叛国,Carton则利用法律智慧与自我牺牲精神破解困局——这些元素影射了现代移民危机、身份政治与司法正义的议题,与香港中英剧团2023年粤语版《血色双城记》的“仇恨与宽恕”主题形成跨时空呼应。
二、制作阵容:东西方视角的融合尝试
导演许泰丰的加盟成为新剧最大变量。作为以移民题材见长的华裔导演(《轻轻摇晃》聚焦英国亚裔群体,《雨季来临前》探讨柬埔寨历史创伤),他擅长在历史叙事中注入边缘视角。此次执导《双城记》,可能强化殖民地与阶级的隐喻——例如法国大革命对贵族体系的冲击,与英国本土保守主义的对照。许泰丰曾表示:“狄更斯的故事不仅是欧洲的遗产,更是全球动荡时代的镜像。我希望找到巴黎与伦敦之外的‘第三城’——那些被历史忽视的角落。”
主演选择同样体现全球化策略。基特·哈灵顿凭借《权力的游戏》中的“悲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其忧郁气质与Carton的自我毁灭特质高度契合;弗朗索瓦·西维尔(《狂爱》)则以法式浪漫塑造Darnay的理想主义;米伦·麦克(《奥斯汀小姐》)需平衡Lucie的柔韧与决断力。三人组合有望复刻1989年英法合拍版《双城记》中James Wilby的成功——当年Wilby因饰演Carton获国际认可,其“临终独白”场景被誉为影视经典。
三、视觉美学:从文学意象到影像符号
狄更斯原著充满象征性意象(如葡萄酒象征革命鲜血、鞋匠凳象征创伤记忆),新剧计划通过视觉语言强化这些符号。据制作方透露,剧集将采用双城对比色调:伦敦以冷灰蓝呈现司法冷峻与阶级压抑,巴黎以暖红棕渲染革命狂热与血腥浪漫。这种处理借鉴了舞台剧《血色双城记》的“空凳”装置——用简约道具隐喻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战斗场面与法庭戏则侧重现实主义风格。1782年英法海战场景采用实景拍摄(部分于波尔多港口取景),法庭辩论聚焦Carton的诡辩术与人性高光,呼应原著中“审判与救赎”的核心段落。导演许泰丰强调:“我们不用CGI堆砌史诗感,而是让镜头贴近人物的皮肤、呼吸和颤抖的双手。”
四、时代意义:经典IP的现代性重构
《双城记》的多次改编史,本质是不同时代对狄更斯精神的重新解读。2016年香港中英剧团英文版聚焦“复仇的循环暴力”,2023年粤语版强调“宽恕与救赎”,而BBC-MGM+版则突出“身份困境与情感选择”。这种演变反映社会思潮的变迁:从对革命暴力的反思,转向对个人身份认同的探索。
新剧的诞生亦契合流媒体平台的内容战略。MGM+近年通过《火药》《上层男孩》等历史剧提升口碑,BBC则需在《战争与和平》后重塑经典文学改编的标杆。四集体量允许剧本深入原著支线(如德法日太太的复仇动机、马内特医生的创伤记忆),但需避免2013年版电影因压缩剧情导致的叙事仓促。
结语:双城之上的永恒人性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跨越两个世纪,依然映照着当今世界的矛盾与希望。BBC与MGM+的新剧尝试,不仅是向文学巨匠致敬,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用当代语言讲述永恒命题的实验——当基特·哈灵顿饰演的Carton走向断头台,当西维尔演绎的Darnay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当麦克赋予Lucie清醒而痛苦的选择权,他们共同追问的仍是狄更斯之核:在仇恨吞噬一切的时代,爱能否成为最终的救赎?
2025年秋,这场跨越伦敦与巴黎、历史与当下的旅程即将开启。或许正如香港中英剧团所言:“没有绝对的恶,只有求存的人”——新剧的价值,正在于让观众在光影中看见自己,在双城之间找到人性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