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青春》定档12月5日:坂本龙一之子的青春反抗诗

  近未来东京,五个高中生的恶作剧引爆了一场关于友谊、反抗与成长的对话,空音央用镜头书写了一部属于Z世代的反乌托邦青春物语。

  亚马孙网讯   2025年11月,电影《昨日青春》正式宣布将于12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这部由已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之子空音央自编自导的首部剧情长片,自2024年在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后,引发了国际影坛的广泛关注。影片设定在近未来地震频发的东京,围绕悠太(栗原飒人饰)和幸(日高由起刀饰)等五名高中生的青春故事展开。一次对校长的恶作剧导致学校安装了全方位监控系统,也让他们的友谊在日益严峻的社会局势中面临考验。

      01 跨文化创作的传承与突破

  空音央作为坂本龙一之子,这一身份无疑为影片带来了额外关注。他此前曾执导父亲遗作纪录电影《坂本龙一:杰作》,该片2024年在国内上映时获得了豆瓣评分9.4的超高评价。然而,《昨日青春》展现的是空音央作为创作者的独立品格。他在纽约和东京两地长大,在韦斯利安大学主修哲学与电影。这种跨文化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视角。影片鸣谢名单中特别感谢了日本知名导演滨口龙介。空音央在采访中透露,当他发现自己选用的五位主要年轻演员中有四位非职业演员时,特意向滨口龙介请教了表演指导方法。这种学习精神使得影片表演呈现出一种真实自然的质感。空音央采用了滨口龙介在《驾驶我的车》中的方法:让演员不带情绪、不加语调地朗读剧本,以此捕捉真实的瞬间。

  02 声音作为反抗的武器

  作为音乐大师之子,空音央在声音设计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影片中的配乐由年轻作曲家李明德创作,将Techno节奏与空灵旋律融合,形成独特的听觉冲击。声音在《昨日青春》中不仅是背景元素,更是叙事的重要手段。影片中的众多场景都极富近未来的设计感,无论是锐舞、监控、奔跑场面,还是日本的立交桥、建筑和街道等都市景观,都成为了主角间从亲密到逐渐疏离的见证。空音央在接受《Filmmaker》杂志专访时阐述了他的声音理念:“在《昨日青春》中,我们是从叙述者的情感视角出发,从而确立了音乐的定位。这种回忆不是线性的,而是情绪性的。”他特别强调Techno音乐与地震这一母题的呼应关系:“超重低音可以撼动建筑,宛如地壳的震荡。这种震颤既是物理意义上的,也是情绪层面的。”

  03 反乌托邦背景下的青春抉择

  影片构建的近未来东京充满隐喻色彩。地震预警的刺耳鸣笛、校园监控器的红色注视,共同构成了一幅压抑的视觉图景。故事始于一场看似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悠太和幸将校长的跑车竖立起来,使其“仿佛雕塑般”矗立在校园中央。这一行为艺术式的抗议引来了权力机构的压制:学校安装了名为“Panopty”的全天候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命名并非偶然,它直接指涉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的圆形监狱理论。影片中,这个系统能够识别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够因为“五人以上的聚集”而发出警报。面对这种压抑环境,影片中的五个青少年做出了不同选择。优太选择沉浸在电子乐的世界里寻找自由;而作为在日韩裔的洸,则因为身份问题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公,逐渐走向了反抗的道路。

  04 新世代导演的社会思考

  空音央通过《昨日青春》展现了新一代电影人的社会担当。影片不仅关注青春期的情感波动,更深入探讨了监控、移民歧视、权力滥用等社会议题。导演在多个采访中表示,他的政治觉醒始于大学时期。他经历了2011年福岛核灾难后的日本反核运动,以及后来全球范围内的平权运动。这些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空音央坦言自己是左翼创作者,但他避免在电影中进行直白的政治宣言。相反,他将这些思考隐藏在故事的“次文本”中,让观众通过角色的选择和冲突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影片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当警察来夜店巡查时,一个女孩突然开始讲蹩脚的中文;而一个叫汤姆的男孩则因为不会讲英文而陷入困境。这种跨文化语境中的身份困境,正是空音央长期关注的议题。

  05 国际影坛的认可与期待

  《昨日青春》已在国际影坛获得高度认可。影片不仅入围了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还斩获了第8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荣誉奖项和第1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演员奖等多项荣誉。在国内,该片也已先后在平遥国际电影展、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开票后均迅速售罄。目前,该片在豆瓣平台评分高达7.9分,超过4万人标记想看。空音央的创作受到了多位电影大师的影响。他自称深受导演杨德昌、侯孝贤和蔡明亮的启发,尤其是他们构建空间与城市的方式。同时,他也欣赏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如恩斯特·刘别谦的作品。这种多元的文化滋养,使《昨日青春》既有亚洲艺术电影的内省细腻,又不乏类型电影的节奏张力。

  随着12月5日上映日期的临近,中国观众将有机会在大银幕上体验这部独特的青春物语。空音央在导演阐述中表示:“《昨日青春》讲述的是朋友间自然而然的别离,但它也探讨了更大的力量是如何无意识地塑造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这部电影恰如一场青春的地震,在观影结束后,余震仍将在心中蔓延。当灯光亮起,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充满监控与规则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能保有青春的反抗精神?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